17世纪60年代,牛顿从三棱镜中发现无色透明的日光原来是由七色光束组成的。到了印象派时代,西方的光学与色彩学研究已趋成熟。法国化学家谢弗雷尔(Eugene chevereal)曾被任命为巴黎戈布林花毡工厂的染色部主任,他对色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写了著名的《色彩的调和与对比原则及其艺术上的应用》。他发现,不同色彩的毛线混织在一起的时候,从稍远处看,就在人的视觉中形成这些不同色彩相混而成的特定的颜色。这一发现为印象派所用,发展了用并置的不同色块表现一种颜色的画法(如用黄和兰并置表现为绿色)。这种画法不仅使画面色彩丰富,鲜明、活泼,并且富有跳动感和闪烁的效果。莫奈的《卢昂大教堂》一画,用的正是这种技法。这幅画作于1894年,是同题材的20幅中的一幅。为了画这一组套画,莫奈把画架放在卢昂时钟街一角的一幢房子里,有时就干脆在大桥的马路上,面向教堂的西大门。从黎明的薄雾画到黄昏日落,不断地在好几幅画布上记录阳光的反射变化。这20幅画,同样的造型,有的是清晨时分,有的是上午时分,有的是傍晚黄昏时分。著名作家莫泊桑曾经这样描写莫奈的作画过程:“他不再象是画家,倒象是一个猎人。孩子们跟在他后面,携带五、六幅取材相同,但表现着一天中不同时间不同效果的油画。他们根据天色的变化,把这些画布接过来轮流地画着。画家就这样坐在对象前,等待着阳光和阴影……”
莫奈的这幅画表现的是日午时分,庄严的哥特式教堂在莫奈的眼中成了一簇充满着色彩旋律的光和结晶,人们已经看不到建筑本身的结构,只有一层刺眼的复杂的反射光。“卢昂的印象”这款地板的色彩创作,直接来源于莫奈的这幅画,还参考了凡高的《罂栗花田》(奥维1890年6月)的天空部分。它运用了地板色彩的美学加工手法,将原有的纹理用色彩揉碎,利用地板地木本色作一种颜色,外加进另一种非本色,形成“负后相”的美学效果。如果说莫奈的《卢昂大教堂》和凡高的《罂栗花田》的色彩都带有日午光的印象的话,那么这款“卢昂的印象”的地板,其色彩就仿佛是吸足了太阳的光芒。你把它安装在室内,就象是把太阳光带了进来。